“语文元素”——花开何处
——《九色鹿》教学案例
正则小学 刘利红
一、 引言
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更为了语文”,我们应该对语文的基本元素给予高度重视。须知,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再怎么壮丽雄伟,也无非筑于一词一句的基本构件之上。缺少基本元素的分析、掌握、运用、积累,语文学习便容易滑入水月镜花、海市蜃楼的虚幻之中。语文元素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思悟辨赏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下面以《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元素”之花到底该开在何处。
二、案例描述
【片段内容】
感受九色鹿的特点,体会内在美。
【教学流程】
1.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表现九色鹿心灵美的句子,想想:你读到了一只什么样的九色鹿,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在下面画“〇”。
2.交流:
预设一: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入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出示:这是一只 的九色鹿。(勇敢、见义勇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抓住立即、纵身、汹涌的波涛)
读好句子
预设二: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漏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
出示:这是一只 的九色鹿。(善良、不求回报——抓住“只要——就———)
读好这个句子
预设三:“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竟然是什么意思?九色鹿没有料到什么?那么调达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3.课文有几处写到调达的?用“~~”划出,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对比一下调达前后的行为,想想你觉得他的行为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交流分享:
出示画出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他的行为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板书: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
点出“利”调达眼中的利是什么?说说“皇榜”的内容感受“重金”的诱惑。
面对这些诱惑调达忘记了————想象“郑重起誓”的样子和所发的誓言。
议议调达的心里,小结填空
看见有重金悬赏的发财机会就抛弃做人的道义,这就叫(见利忘义)
违背自己立下的誓言进宫告密,这就是(背信弃义)
为国王的军队带路去捉拿自己的救命恩人,这就叫(恩将仇报)
4.这样的人就是灵魂肮脏的小人。此时,九色鹿在描述他的行为,心情是无比——,九色鹿对调达是充满了愤怒,但现在站在他面前的毕竟是——,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后并没有——,而是——,可见九色鹿的这番话震撼了国王的心灵,说服了国王,让他改变了注意,那么九色鹿的话中有哪些智慧呢?下面我们来品读品读。
(1)“国王,你知道吗?”
“陛下,您知道吗?”
同学们对比着读读看,你觉得哪种说法好?为什么?读出尊重的语气。
(2)“调达这个人见利忘义。”
“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同学们对比着读读看,你觉得哪种说法好?为什么?点红感叹号,感受到九色鹿的气愤,读读好。
(3)“你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天下人是会笑话的。”
“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同学们对比着读读看,你觉得哪种说法好?为什么?读出九色鹿强烈的正义感和愤怒的语气。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又读到了一只 的九色鹿
带着这种感受连起来再来读九色鹿的话。
三、教学反思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元素”到底潜藏何处呢?
一、基于词语处孕育
词语是文本解读的一把重要的钥匙。特别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更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详细、周全、深刻的分析,从而牢牢把握文本内在的思想意蕴与艺术魅力。词语的形、义之间往往有着特殊的联系,能从“形”推断其“象”,再从“象”推断其“意”,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例:为了让一只舍己救人的九色鹿跃然纸上,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者紧紧扣住了三个词“立即、纵身、汹涌的波涛”。“汹涌的波涛”显示了情形之险,救人之难;“立即、纵身”突显了九色鹿速度之快,救人之急。一险一急,鲜明的对比,学生化词语符号为生动的形象,由“形”到“象”,走进文本中九色鹿的世界,真切感受到它善良勇敢,不得不为九色鹿奋不顾身的心灵美所感动,扬善之“意”水到渠成。基于词语,细嚼慢品,使一个个词语丰满起来,厚重起来,体悟蕴藏其背后的不易触摸的思想情感。
二、基于语句中含苞
“语文元素”的发掘,不可离开瞄准文本语句这一载体,把掌握“载体本身”作为核心内容,切勿“得意”而“忘言”。 要将构成故事内容的语句作为学习 “语文元素”的基本语境。切不可跳不出“繁琐的内容分析”的窠臼。须努力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本身,习得语言。例如《九色鹿》一课,如果仅仅着眼于文本内容,就会侧重于研究“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它美在哪儿?调达丑在哪儿?”等问题的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意,而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却忘却了。基于此,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就有了进一步的开发与课堂呈现。当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调达后,教者引着学生走进文本的语句,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什么是“利、信、恩”?清晰理解三个词语,便于准确的运用。将积累运用等 “语文元素”寄于鲜活的语句中,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同时认识掌握载体本身。
三、基于言语上绽放
“基于言语”给予“语文元素”发掘空间。它由关注语言本身,拓展到文本语言是“怎么说”及“为何这么说”的范畴,指向文本的“话语形式”与“言语表现”,指向了动态的言语表达与运用。以“基于言语”的角度审视与发掘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语文的东西”从文本中汩汩流淌,“语文味”扑面而来。言语形式就是文本的语言存在,需要我们睿智地从“形式”的角度予以关注,不被“内容”所遮蔽,视而不见。如《九色鹿》,如果我们掀开“思想内容”的面纱,关注话语形式,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有多少独特的“语文元素”翘首期待着我们的关注:九色鹿之所以能说服国王放弃对它的捕杀,其间就蕴含着它言语的艺术,文本展现一只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敢怒敢言的九色鹿的形象。教者通过改写文本,使学生感受到“陛下”、“您”、“谁知……竟然……!”、“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这些词句的魅力,体会到有时用感叹句、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言语的高度的感受力、充分的表达力,体现着“工具与人文统一、情智与语言融合”的“语文元素”。
当然,“语文元素”的发掘最终还须“基于学生”优选整合,以实现最具价值与品位的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