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化元素走进品德课堂
正则实小 刘利红
品德课堂应当是开放的、灵动的、富有浓郁的文化味。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诸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因特网、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目前有待开发的新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教学不能仅仅教教科书,更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而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优化教材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让品德课堂弥漫温馨的人情味,焕发特有的文化气息。
一、与生活文化整合,动之以情
品德课程的教材编排我们的编者精心而细致,不仅遵循了学生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而且根据环境、季节的变化应时适世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与自然。它决定了品德课是大气的,是厚重的,它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生活处处皆育德,生活处处有教材。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身临其境地体味社会人情,自然风景,达到人与景、境的交融。
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走进秋天》,几篇教材都与秋天相关,我教学本组教材时带领学生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秋游活动,一路上我们欣赏了秋天的田野,看到了金色的稻田;参观了丰收的果园,什么是红通通的枣,什么是圆溜溜的柿子……学生了然与心,我们还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在身临其境后,学生课堂上兴趣昂然,用巧手剪贴出一幅幅自己心中秋天。再如:第十一册有这样一篇教材《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我充分利用了班级特有的资源,让来自云南、蒙古、四川等不同地区的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家乡的地特色、特产。一下把孩子们带回了他们熟悉的家乡,往日那些鲜活的生活画面一个个涌上了心头,说起自己的家乡自豪之感孩子们油然而生。无论是个人的生活体验,还是社会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德育教学都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大资源。教材与生活整合,是品德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二、与学科文化整合,增之以趣
目前学科领域迅速扩大,内容也广泛交叉于渗透,而品德教学又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贯通,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枝繁叶茂,富有趣味。
以《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一课的教学为例,我创造性地整合了语文学科、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品德学习的乐园。
(一)与语文学科整合,彰显雅趣。我以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新学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导入新课,“当灿烂的阳光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这些熟悉的诗句,形象地引领学生走进“不同地区”这一抽象的概念,驰骋于南北绮丽的风光中,领略到南北迥然不同的风情,产生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愿望。是华丽灵动的文学语言为品德课增添了一份雅趣。教学的尾声,大家齐唱《我爱你,中国》,抒发爱国情感,使诗言抒情达到高潮。
(二)和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共享智趣。课例《网络连接你我他》,“网络资源”成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构成了现实与虚拟两个学习坏境。1、提高效率,现场实践。互联网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且其高效的检索功能有利于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后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时,教师点击了“网络的作用”,几秒钟内就显示了几百条相关资源,供学生主动探究。还链接了许多搜索网站,供学生按深入研究的方向继续学习。2、共享资源,在线讨论。课中我们开设的BBS论坛,打开学生发表见解和交流的窗口。学生在讨论区键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一吐为快。这样的整合学习,真正做到了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千里之外弹指之间,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升华了自己,提升了价值观。
(三)与艺术学科整合,体味乐趣。艺术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能让人产生共鸣,产生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性情。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恰如其分地运用音乐、图片等,打开了学生形象思维的闸门,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学《不同的地区 不同生活》,以《爱我中华》作为背景音乐;教学《做时间的主人》,以《时间的小马车》作为开篇曲;教学《秋天的色彩》时,展示了学生秋游的绘画作品……学生在“说、唱、画”丰富的活动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有外在的形式内化成内心的感动。
(四)与心育学科整合,拨动情趣。心育是基础,德育是导向。德育是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形成个人的性格特征。品德的形成,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程,必须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参与。我们在品德教学中,竭力渗透心育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例《做时间的主人》的教学,我采用了两个心理游戏。游戏一“闹钟人”,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时间过得真快,一去不复返,由此自然明白了要珍惜时间。游戏二“生命的量尺”,随着代表生命长度的纸条被一段段划去,最后看到的属于学习的时间原来只有那么一小段时,学生由衷地感到要惜时如金,好好学习。心育介入让教师的空洞说教变为了学生的自我需要,由他律到自悟,达到了育德无痕的境界。
合理地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我们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品的教学资源,在各学科中寻找德育实践的生长点。学科整合突破了原先的片段和琐碎,不仅有利于学生滋生品德学习的趣味更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活化知识。
三、与校外文化整合,导之以行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学生品德的形成不是光靠一两节品德课就能达成目标的,它需要时间、空间,在校外文化的大环境中去感悟、消化课堂内容,落实到行为习惯上。从整合时段安排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课前铺垫:我们要探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课前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搜寻,充分展示其“主角”身份。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动力。课例《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教学,让学生课前搜集国内外新闻,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搜索结果,另一方面感受到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校外文化带来的乐趣和别样的成功。之后,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成了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二)课中深化:除了教材提供的事例,我们还可以从课外引进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例,进一步深入认识。例《我来试一试》这篇教材,文本上提供了套圆环、拼图形的实例。我在教学中又增加了做纸扎花这一民间工艺文化活动的尝试。学生从不会做花到能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的尝试,使他们对“试一试要有勇气,要有方法”这句话内涵的理解更深刻。(三)课后延伸:品德课课型特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课中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实践,在复杂校外文化中能去伪存真,扬善除恶,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优秀的个人素养。课例:《热爱家乡》的教学,课后我们可以有意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等,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通过活动,激起学生的爱家、爱国的热情。课内的收获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真正用德育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重视品德课程多元文化的开发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多元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不断地激发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立足现行文本的前提下,引进多元文化优化整合,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